離開了千島湖,我們沿著聖勞倫斯河向東前進,前往北美唯一的法語區-魁北克省。魁北克省是一個風格相當獨特的地方,最早來到此地的探險家是1543年的法國航海家雅克.卡帝爾(Jacques Cartier),1627年法王路易十三下令只允許羅馬天主教的移民在新法蘭西這個區域定居,1663年新法蘭西成為法國的一省。當英法戰爭打得正熱之際,1759年英國將領詹姆士.渥夫帶著艦隊來到魁北克外海,在數週的炮火攻擊後率領四千精兵登陸作戰,不到二十分鐘就打敗了法軍,但雙方將領均告陣亡,1763年魁北克正式成為英國的一省。令人敬佩的是,英國在佔領魁北克的十年後通過法案保存該地區法語和法國文化,甚至還允許魁北克保留法國的整個法律體系,也因此魁北克省成為法國文明在北美的代表。
蒙特婁又稱蒙特利爾或滿地可,是魁北克省的第一大城市,大家可能對它辦過奧運有點印象,50歲以上的台灣人對於一九七六年的蒙特婁奧運應該不會太陌生,當年由於加拿大總理拒發給中華民國簽證,後來又要求中華民國改用台灣名義參賽,引發了一連串的政治風暴,於是政府決定退出奧運,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尚未加入國際奧委會,形成了一個中國人全部缺席的奧運會。蒙特婁奧運同時也是一個著名的財務管理失敗案例,由於市長錯估情勢誤大幅高估了盈餘且嚴重低估了建築費用,因此未盡力向中央爭取補助,結果建築成本出乎意外地飛漲,導致奧運會結束後留下了十五億元的債務,直到三十年後的2006年才全部還清。
在法語區開車最困難的莫過於認路了,街名全部都變成了Rue和Boul,方向也變成了Est和Quest,在輸入GPS的時候常會被像是D’這種法語縮寫和頭上長角的字母搞得頭昏腦脹,原本預計到市中心Rue Nortre-Dame Quest (意即Our Lady West Street)的聖母院大教堂,結果GPS帶我到一個工業區的路口,人與機器之間的雞同鴨講在魁北克陸續上演了許多次。在幾翻折騰之後,我們終於到了蒙特婁的精神指標:聖母院大教堂。這座新哥德式大教堂的兩側有雙塔高達228英呎,最有名的莫過於華麗無比的內部設計,教堂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雕像為中心,左右聖徒雕像佐以耀眼的金色光線成圓弧狀將聖壇包圍,聖壇的上方則是紅色與天藍相間的彩色玻璃,形成一幅既美麗又莊嚴的圖畫。在這間大教堂結婚是許多人畢生的夢想,電影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主唱人席琳.狄翁(Céline Dion)在這裡完成終生大事。由於這是我第一次步入天主教的教堂,特別注意到一些和基督教不同的細節,例如教堂的兩側擺設了許多瑪利亞和聖徒的雕像和祭壇,祭壇的前方放置著許多蠟燭和一個告示牌寫著“點一支燃燒四天的蠟燭五元加幣”,我看到信徒在投入硬幣後拿著白色的香點燃其中一支蠟燭,然後口中唸唸有詞最後在胸口畫上十字,整個過程不禁讓我聯想到台灣廟宇中的點平安燈。
雅克卡帝爾廣場是另外一個不可不去的景點,這個位在舊城中心位置的廣場以第一位發現魁北克省的法國航海家命名。廣前位於市政廳的對面,它的知名度來自於法國總統高勒在1967年造訪此地時曾高喊”魁北克獨立萬歲!”,據說在夜間的投射燈照射下會呈現另一種風貎,但不巧我們到的時候市政廳外牆正在整修,無緣看到夜間的景緻。廣場的兩側均為餐館、咖啡館和露天咖啡座,中央則是許多畫家和街頭藝人的聚集地,藝術家在廣場上陳列各種素描、水彩和油畫作品,再繼續往前走則是以古意盎然的聖保羅街。還記得哈利波特第一集中海格帶哈利波特到斜角巷買魔法棒的場景嗎?聖保羅街就是和斜角巷十分神似的歐洲老街,建築物古早味十足,彷彿置身於中古世紀的歐洲。和聖保羅街平行的另一側是舊港區,可不要小看這個港區,它可曾經是全世界第一大內陸港,1970年以後因不敷使用業務移到新港,這個區域變成是市民的休閒中心,不遠的邦斯克斯市場以銀色圓頂為造型,在舊城區被評為最美麗的地標,這個市場的主要功能為藝術展示中心,現今是蒙特婁藝術品交易的重鎮。
帶著兩個小孩旅行的缺點是他們沒辦法享受古老歐洲的浪漫氣氛,所以上面這些景點對我們家兩個女兒來說是無聊到了極點,為了平衡一下他們的需求,我們決定隔天參觀蒙特婁自然生態博物館(Biodome de Montreal)。這個貝殼造型的博物館是從奧林匹克體育館改建而成,裡面分為四大主題區:熱帶雨林區、洛朗森林區、聖羅倫斯河海洋生態和極圈區,收集了許多保育動物和罕見植物,雖然室內面積遠不及其他的動物園,但卻不失為育教於樂的好地方。博物館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這座公園就是造成蒙特婁奧運巨大負債的元兇,造型獨特的蒙特婁榙有一座全世界最高的直線滑輪式纜車,纜車隨著45度的三角形斜邊向上拉升,在95秒內可以直達890英呎高的塔頂,在塔頂有兩層觀景台可以俯看聖勞倫斯河和蒙特婁市。
美食是旅遊不可少的一部份,記得以前小學郊遊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遊覽車上吃零食,到了每一個景點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補貨,吃完了就差不多可以回家了,至於去哪個景點反而無關緊要。我們對於蒙特婁的美食事先在網路上做了些功課,魁北克的傳統美食以燉肉、牛肉派、牛肉丸為首選,我們依照了導覽的推薦到一家本土的小店“Chez Clo”,這是一間相當有歐洲鄉下風味的小館,店門口手寫的菜單讓我們覺得相當親切,但麻煩來了,全法語沒有圖片的文字菜單讓我們不知從何下手,還好中文導覽上有推薦菜色和圖片,我們按圖索驥要老闆娘看著圖片take order,就這樣比手劃腳地點到我們要的菜。牛肉丸和IKEA賣的瑞典肉丸其實滿像的,精華在於它的沾醬十份爽口,牛肉派是牛絞肉和馬鈴薯等佐料混合再包一層派皮烘烤,咬下去還可以吃到飽滿的肉汁,是我非常推薦的一道菜。除了傳統魁北克美食之外,我們也按著網路上的推薦去找蒙特婁知名的煙燻肉三明治和培果。煙燻牛肉原本是猶太人的食物,但蒙特婁人發現用楓木煙燻再蒸過的牛肉風味極佳,肉質十分鮮美,所以蒙特婁人常說“有了楓木煙燻肉三明治,誰還需要漢堡呢?”培果(Bagel)雖然是美國的名產,但蒙特婁的培果卻是獨樹一格,因為這裡的培果在麵團裡加上蛋先煮再烤,所以口感不像美式培果那麼硬,但香味卻更加濃郁。我們很幸運地在晚上九點的蒙特婁街道上分別找到了知名Schwartz’s的楓木煙燻肉三明治和Fairmont的Bagel,吃過之後果然名不虛傳,口齒中的楓木香味久久不能散去,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口水直流。中國城的“鵬”越南河粉是另外一家中文導覽大力推薦的美食,越南河粉在我們到了馬里蘭之後成為我們的飯桌上的常客,原因是在我們住的地方有家越南河粉店是我們的最愛,在蒙特婁的這家店的湯頭比我們吃過的似乎更優一些,從店內的外國人比亞洲人還多看來,這個亞洲美食不輸給傳統的魁北克美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