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份的留學生而言,最不習慣的可能就是美國食物了,價格太貴不說(一餐要五到二十美金),每餐常見的是薯條、起司、炸雞,份量和熱量都多的嚇人,而且口味大多以酸味為主,難怪中年的美國人不論男女各個都大腹便便,因此到美國來學會下廚是留學生必備的功課之一。
在諸多前輩的指點下,我帶著留學聖品-大同電鍋和兩個內鍋來到波士頓,由於抵美的第一餐有接機的教會朋友招待pizza,而且也還沒有勇氣自己下廚,就靠著這片pizza渡過了第一天的午餐和晚餐。到了晚上大約九點的時候,室友拿出他的麵條建議我自己下麵吃,這下子就不得不動手了。先介紹一下美國廚房的設備,一般美國的房子都會附有簡單的廚房設施,包括四個爐子的電爐或瓦斯爐、沒什麼力量的抽油煙機、可以烤一隻大火雞的烤箱、洗水槽附加垃圾廚餘處理機、洗碗機、冰箱(其實室外溫度比冰箱還冷)和幾個廚櫃,詳見下圖。
再回來說我煮的麵吧!我先把水燒開了,再把麵和蛋放下去煮,最後撒一點鹽就大功告成了,本來以為這種最簡單的菜總不會有問題了吧,沒想到吃了第一口差點吐出來:好鹹!室友告訴我有些麵本身就有加鹽,所以我再加鹽就太鹹了,最後只吃了蛋和一點麵,超過半碗的麵就分給廚餘處理機享用了!
經過徹夜的檢討之後,第二天再度嘗試新的料理,首先從簡單的滷味和肉燥下手。我在網路上找到滷味的食譜(見下圖),然後在華人超市買到做滷味的醬油、滷包、冰糖、米酒和做肉燥用的油蔥(這真的是台灣特有的喔)等佐料,再加上棒腿、豬肉、白煮蛋就完成了料理的前置作業。我發現照著食譜作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面寫的XX多少克或磅、XX多少盎司,天曉得多少家庭有磅秤和量杯,而且火候也沒交待清楚,加上我第一次使用電爐,沒看到火煮菜實在沒什麼安全感,就這樣手忙腳亂地第二次的作品就出爐了,鼓起勇氣嘗一口滷汁:哇!又是好鹹!看來不能按照食譜來配置水、酒、醬油和冰糖的比例,所以又放了一些水和冰糖,這樣的味道就比先前好多了,但是結果卻變成了一大鍋滷汁,後來這鍋滷汁和不同的食材陪我渡過後來的兩個星期。
正在滷的滷味,看起來和食譜差蠻多的!
有過一次成功的經驗之後,心想說打鐵趁熱,接下來就挑戰難度比較高的炒菜和炒飯。第一次炒菜和炒飯的成果還不錯,勉強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地步(見下圖),但是第二次就出了意外。
如同先前提到,電爐是看不到火的,因此煮東西的時候一直都習慣開到火力最強、等水滾了再把食料和佐料都放進去,但是這個原則在炒菜就不適用了。我先把洗乾淨的鍋子放在爐上,把火開到最大,等上面的水珠都不見了倒點油進去,然後忙著洗菜,這時候看到鍋面的油開始冒煙,過了一陣子我把蒜頭丟進去,沒想到蒜頭馬上就焦掉了,接著大量的白煙開始從鍋子裡冒出來,不一會兒整個屋子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室友這時候開始緊張了,因為走廊有個煙霧偵測器,如果煙霧偵測器響了消防隊會不待通知直接衝過來(我幾乎每天都聽到有消防隊的聲音,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我這樣的天兵),所以他連忙把所有的抽風機和落地門都打開,過了一會兒總算所有的煙霧都散去了,直是捏了把冷汗,但是我新買剛用了兩天的平底鍋已經焦掉一大塊,沒幾天燒焦的區域就開始生鏽,看來生平第一次買的平底鍋已經被我毀掉了。這一次的經驗我學到了幾個教訓:一、炒菜之前要先把菜洗好,一次之只能做一件事;二、火候的控制不容易,不是大廚的話就開小火炒就好了。自從這次之後,接下來的幾餐大部份都是用水煮的,可能要一陣子才有勇氣再嘗試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