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問過自己的相關問題。答案可能在於一個叫做“彼得原理”的概念。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甚至被頂尖商學院所研究,為什麽優秀的員工會成為最糟糕的管理者。你可能認為你的老板或主管無能,但這可能不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才會在工作中表現得如此糟糕。這聽起來很令人困惑,但卻很有趣。
“我看到能幹的工程師被提升到管理職位,他們很擅長處理事情,卻不擅長與人打交道。”
“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種現象,這稱之為彼得原理。”
簡而言之,彼得原理指出,在公司階梯上攀爬的員工將不可避免地變得無能。這個觀點是由加拿大層級學家和教授勞倫斯·J·彼得提出的,最初是在1969年暢銷書《為什麽事情總是出錯》中以諷刺的形式提出的。
在行動中,它看起來是這樣的:認識一下企業辦公室主管詹姆斯。詹姆斯是一名高級軟件工程師,他在一家大公司加班處理產品中的問題。他超越了職責範圍。詹姆斯剛剛支付了一棟房子的首付,所以他努力工作以獲得晉升。因此,當公司的經理辭職時,老板把詹姆斯叫到辦公室。他們說,從外部招聘總是有風險的,所以他們給詹姆斯提供了這份工作。他接受了。他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回報,他的薪水上漲了,他得到了一個新的頭銜。但問題是,他現在的工作是管理經理,是主管,而不是技術工程師。他現在管理著一個軟件開發團隊,他監督測試,並負責解決出現的生產問題。
不幸的是,精通代碼的工程師與主管經理是兩種不同的技能。他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勝任,也發現很難放手控制。他事無巨細地管理,並且在向團隊有效傳達關鍵信息方面失誤。就這樣,詹姆斯達到了他的無能級別。但這不是他的錯,稍後會解釋。
邏輯很簡單,員工是根據當前的績效而不是未來的潛在績效得到晉升的。因此,當員工在公司階梯上晉升時,他們承擔了更多的管理角色或職責,這需要與使他們獲得晉升的技能完全不同的技能。如果他們無法適應,他們就不會再次獲得晉升。但如果他們在那個級別取得成功,他們將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晉升,直到他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難以勝任的職位。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停留在那個級別,同時變得無能,這個過程有點像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理論。
這個原理不僅限於動物的達爾文理論,也適用於技術和創新。想想柯達、百視達和黑莓的案例,這些公司在未能認識到和采取行動應對新機遇後,創新停滯不前。
那麽,是否有任何確鑿的證據來支持彼得原理呢?彼得原理到底有多真實?如果是達爾文理論,那是不是就沒救了?
1. 我常常在想,為什?我的老板或主管如此無能?如此無能的老闆或主管怎麼能帶領大家呢? 前集(另外還有後集) | 評價及推薦
2. 為什?我的老板或主管如此無能?如此無能的老闆或主管怎麼能帶領大家呢? 中集(另外還有前集及後集) | 評價及推薦
3. 為什?優秀的員工會成為糟糕的老板或主管呢?再多的優厚獎勵、周密的職業發展道路、令人興奮的工作環境、員工援助計劃、健康保險和其他福利,對於那些被糟糕老板困擾的人來說,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 評價及推薦
4. 我們是否應該終其一生都被訓練成不斷接受下一個獎勵,像籠子里的松鼠一樣不斷奔跑,不斷追求那根懸掛的胡蘿卜? | 評價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