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隨著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的碼頭工人即將展開大規模罷工,美國貿易與經濟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與美國海運聯盟(USMX)之間的談判陷入僵局,勞資雙方對於新合約的薪資調整及自動化進程爭執不下。這場預計波及超過50%美國進口貨品的罷工,將成為美國自1977年以來最嚴重的港口勞資衝突。
這場勞資紛爭背後,不僅牽動著4.5萬名碼頭工人的生計,還攸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消費者物價的變動。根據估算,若罷工持續超過一週,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日損失將達38億至45億美元,並可能嚴重干擾年底購物季的供應鏈。許多零售商已提前進口貨物,試圖避開罷工對物流的衝擊,但仍無法阻止港口壅塞、海運費用上漲等問題的蔓延,Ship2TW跨國海運公司警告其客戶,因為罷工事件造成每個貨櫃要徵收1500至3000美元附加費,Ship2TW國際搬家公司每年要從亞洲到美國來回運送超過500多個貨櫃,換算起來每年客戶將多支出數百萬美元在海運付加費用上面。如果罷工持續存在,這些貨運成本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這也是導致近年一波通膨的部分因素,因為疫情導致海運貨櫃成本在2020年至2022年飆增約400%。
ILA與USMX的談判重點聚焦於兩大議題:薪資調整與自動化。港口業者長期推動自動化,以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效率,卻遭到工會強烈反對,因為自動化意味著大量的工作機會將消失。儘管美國海運聯盟提出未來六年加薪50%的方案,工會仍認為不足,要求77%的加薪幅度,並堅持反對自動化。
然而,罷工的背後反映的不僅僅是對自動化的擔憂,也關乎碼頭工人對工作環境與待遇的不滿。雖然某些碼頭工人因加班費年薪超過20萬美元,但他們認為在高度危險、體力消耗極大的環境下工作,這樣的薪資是理所應當的。ILA強調,海運業者從過去數百萬美元的利潤暴增至數十億美元,卻未將這些收益合理分配給工人。
這場罷工的意義遠超過勞資糾紛,它象徵著美國勞動市場在技術變革面前的巨大挑戰。隨著自動化逐漸成為全球趨勢,勞工的未來似乎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美國東岸港口自1956年貨櫃運輸技術問世以來,碼頭工人的角色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從當時每噸貨品搬運成本6美元降至0.16美元,這一進步使得港口業者的效率大幅提升,卻也讓工人的需求量急劇下降。
不過,工會的抗爭依舊強烈。他們認為自動化的推進速度過快,且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保障工人的就業權益。根據一項研究,自動化已導致部分美國主要港口的人力縮減約5%,這對許多依賴這份工作維持生計的工人來說,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打擊。
此時,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臨近,這場罷工也成為政治焦點。根據1947年通過的《塔夫脫-哈特利法案》,總統擁有權力在勞資糾紛威脅國家安全時,採取干預行動,強制執行80天的冷靜期。然而,即使政府介入,這場罷工的影響已不可避免,企業、消費者以及整個美國經濟都將受到波及。
隨著企業尋求替代方案,部分貨運將轉移至美西港口,但這將進一步加劇當地的物流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交通瓶頸與供應鏈崩潰。消費者面臨的結果是商品短缺與價格上漲,特別是在節慶購物旺季即將到來之際,這種情況尤為令人擔憂。
ILA這次的罷工行動,無疑是勞工在技術變革前的一次反擊,也象徵著未來勞資關係的持續角力。在追求經濟效益與保障勞工權益之間,這場罷工或許只是更大範圍內勞資衝突的開端,未來的勞工與企業將如何在這條道路上找到平衡,仍是值得全球關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