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考,“考試”大概是每個人在學生時代最痛苦的一件事了。然而,在大學期間準備考試的過程許多有趣的事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考試的方式不外乎是close book, open book和老師允許學生可以帶一張合法的A4小抄等幾種方式,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帶A4小抄了,因為在這個時候可以在小小的一張A4紙上看到同學們通力合作、眾志成城的心血結晶,把整本教科書和老師上課一學期的精華濃縮在一張正反兩面的紙上是一件多麼困難的工程啊!但受到企管專業訓練的同學們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先將把課本和講義的精華及習題的解答由十幾個人分別用Word打成檔案,再設定上下左右零邊界、最小字體和最小行距用雷射印表機雙面列印出來,就這樣在考試當天每個人都帶著同一份小抄進場,甚至還有人搭配放大鏡使用,最後大家都順利過關。其實在事後想起來,整個學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和吸收大多來自於準備考試的時候,在準備筆記的過程中,許多上課時還不太了解的部份在重新整理筆記或作習題的時候都自然而然地融會貫通了,尤其是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過程中,更是奠定了我在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基礎,這對於我日後的專業分析和思考能力有莫大的助益,因此考試真可以說是惠我良多。
回想當時為了有足夠的動機和熱情準備研究所考試,我首先告訴我自己:不論最後有沒有考上,花時間在這些研究所要考的專業科目絕對是值得的,因為這些知識對我以後的幫助非常大,我一定要在這些科目找到其中的樂趣。所以,我開始像一個作家一樣針對每一考試科目開始蒐集資料,此時我發現一本書的目錄其實是一本書最重要的部份,因為它代表著整本書的思考邏輯和骨架,有了骨架之後要填入Body就容易多了,但來自於一本教科書的Body太過單薄,沒辦法涵蓋到各種角度,所以要找到其他人的看法。例如:看到一個經濟學的市場理論,就要去比較一些知名的經濟學教科書怎麼討論這個議題,看懂之後再用自己的架構把對這個理論的各種討論寫成筆記,這個方法雖然非常耗時,對於奠定基礎卻非常有幫助,看到自己的著作越來越厚也很有成就感。就這樣我開始著手寫一本作者是費雪的經濟學、心理學和統計學,最後甚至正在準備應考的同學都在期待我最近整理出來的章節然後影印人手一份,在研究所考前一個月,我自己整理出的經濟學、普通心理學、組織行為和統計學共三大本終於結集成冊,考試後還請同學寫序和設計封面,在往後幾屆的學弟妹手中流傳,據說學校附近的影印店也買得到未經我授權的影本。研究所考試前最有趣的莫過於心理戰了,越接近考試就越多謠言在圖書館中傳開,說某某人已經做完所有的考古題幾遍了,好像還在看課本而沒開始做考古題的同學已經與研究所無緣似的,許多人準備考試的時間表和心情就這樣被打亂了,甚至還有學長在考試前來勸退學弟,說某某學校的考試題目有多難,你們這種程度的人應該可以不用去考了!準備這種零和賽局的考試真可以說是體力、意志力和人性的作戰。
畢業之後原本以後應該不用再考試了,沒想到還是脫離不了考試的魔掌。由於在外商公司工作,主管們非常注重英語能力,因此下令所有管理階層都要考多益測驗(TOEIC),考試成績要作為日後升遷的重要參考,這時候在國外待過的同事們紛紛出頭,幾年內升遷的人幾乎都是多益成績表現不錯的同事,有時候甚至對於英語能力的注重高過於專業能力,選才也偏好在海外留過學或英語系的畢業生,真可以說是矯枉過正了。當我決定要出國留學,自然躲不過托福和GMAT等英語測驗,準備這些考試對於在上班的人真是一大挑戰,去過補習班才發現補習班的教學根本無助於增進英文實力,只是在教你解題技巧,例如:老師告訴你當題目出現某個英文單字時,選項中有某個單字或句型一定不是正確答案,刪去幾個選項後再選個最可能的答案,用這樣的方法來準備考試實在是浪費人寶貴的生命,但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這卻是必要之惡,畢竟成績是順利入學的關鍵要素之一,只要能得到高分,有多少人會在乎用什麼方法呢?
來到國外之後,發現國外的考試有一些有趣的現象。首先,有些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時間分兩班開課(例如星期一和星期二各一班),考試題目卻是相同一份,完全信任先考完的同學不會和後考的同學洩露題目,有次有個同學只是問先考完的同學題目難不難,那個同學先抱怨了一下很難,然後馬上把嘴巴捂起來說我不應該跟你說這些,由此可見,大家心中已經建立起榮譽考試的共識了,我想這種制度在亞洲恐怕還不易施行吧。美國有些課整個學期沒有考試,但課堂的參與卻佔了極高的比重,老師於是規定大家在期中時交一份自我評估,自己給自己的課堂表現打分數,基於中國人的謙虛美德,我給了自己打了九十分,相當於A-的成績,老師也很快速的回應“I agree!”,當我交出去以後問其他美國同學你們都給自己打幾分,他們回答:當然是100分囉!在訝異之餘,我學到了在美國重要的一課:如果你給自己的表現評價只有如此,老師要如何給你更高的評價呢?美國的老師在考題中也有許多創意,我曾經上過一門網路教學的課程,學生只要每週上網去下載上課的影像檔並準時交作業和參與每二週一次的線上即時討論即可,老師為了確定大家真的都有在上課,在take home的期末考上出了一題:我在某一堂課中說過一個笑話如下…,請問它的結局為何?這一題佔了十分,還好現在有google這麼好用的工具,敲一下按鍵結果馬上出來,這十分順利進袋。
當學生當久了終究還是有翻身的一天,進入博士班之後我當起了助教並協助老師改考卷,undergraduate學生分數的生死大權落入我的手中,我也有機會看看美國學生是如何寫考卷的。我當助教的其中一門課是企業倫理,有一次作業的題目是有一家在北歐的化學工廠因油價上漲而利潤微薄,但面臨機器設備老舊無力汰換因此無法通過北歐嚴格的環保標準,個案中建議有三個可能的選項要大家選擇並申論:1)留在北歐並融資汰換設備; 2)趁晚上政府檢查員不在時大量排放癈水; 3)搬到對岸環保檢查寬鬆的俄羅斯。令我訝異的是,約三分之一的美國學生選擇第二個選項:趁晚上政府檢查員不在時大量排放癈水!這種答案在企業倫理的課堂上顯得格外的諷刺,也讓我向來對美國這個先進國家的尊敬大打折扣,當然囉,由於這堂課是企業倫理,這些學生的得分自然也不會太好看了!